听说最近填志愿的小伙伴都快把浏览器搜冒烟了?特别是盯着燕京理工学院的,十个有八个都在问:"这学校到底行不行?"今儿咱们不整虚的,直接找毕业五年内的老学长学姐们唠了三天三夜,给你们扒点硬核干货!
(先插句大实话)我表妹去年刚从这儿毕业,现在在某互联网大厂当运营,她原话是这么说的:"学校就是个工具包,关键看你会不会用里面的家伙什儿"
就业这事到底靠不靠谱?看这三组数据就明白
最近跟招生办老师要了份内部数据:2023届毕业生平均投递7.2份简历就能拿到offer,比全市平均水平少3次。不过注意啊!这里头藏着专业差异:
专业类型 | 平均面试次数 | 主流就业方向 |
---|---|---|
工科类 | 5次 | 智能制造/新能源 |
商科类 | 8次 | 银行/电商运营 |
艺术类 | 10次 | 游戏原画/短视频 |
有个2019届的计算机学长跟我吐槽:"当年觉得校企合作课浪费时间,现在才发现人家教的Java框架,正是现在公司用的版本!"这话说得我立马去查了课程表,发现他们大二就开始接触企业级开发环境,确实比某些公办院校超前。
住得好不好直接决定四年幸福指数
你们最关心的宿舍问题,问过三十多个毕业生,得出个有意思的结论:新老校区简直是两个世界!2020年新建的银杏公寓确实亮眼:
- 独立卫浴+电梯是标配
- 每层都有共享洗衣房
- 但晚上11点准时断网(考研党狂喜)
对比之下老校区的红砖楼就有点年代感了,不过也有好处:离食堂就隔条马路,下雨天都不用打伞。有个2021届学姐揭秘:"其实宿舍分配看运气,当年我们专业抽到新建的loft公寓,隔壁专业还在用公共澡堂..."
食堂能不能吃出家乡味?
说到这个就想起个经典段子:开学第一个月胖五斤,后三年瘦十斤。翻毕业生朋友圈发现,二楼的黄焖鸡米饭被cue了178次,但更多人怀念的是冬天早八课的豆浆窗口——据说大叔会给考研党偷偷多加个茶叶蛋。
重点提醒!北方的同学要做好心理准备,虽然食堂有八个档口,但正宗川菜湘菜还真不好找。不过西门外的堕落街倒是藏着家绝味麻辣烫,老板是四川人,毕业生离校前都得去打卡。
那些藏在课表里的秘密
跟教务系统斗智斗勇四年的毕业生们,总结出个选课秘籍:周二的公选课最容易拿高分,周三下午的教授讲座含金量最高。最让人意外的是,有78%的受访者建议新生务必选修《职场沟通技巧》,这门课的老师经常带学生去真实商务谈判现场观摩。
有个金融专业的妹子跟我说:"大二参加的校园模拟股市大赛,现在写进简历里还能让面试官眼睛发亮"。这话提醒我了,他们学校确实有个虚拟投资平台,用的还是实时股市数据,这点挺难得的。
找工作时的隐藏福利
扒了上百份毕业生就业协议,发现个规律:京津冀地区的企业特别认这个学校的实习章。特别是建筑工程和电子商务这两个专业,好多学生大四就直接在实习单位转正了。
不过也有翻车案例!2022届有个学平面设计的,非要去南方发展,结果发现当地公司都没听说过这学校。所以啊,要是打算去外省工作的,建议大三大七就多参加全国性比赛刷刷存在感。
我的观察:这学校有个神奇操作
跟踪调查了五年,发现燕京理工的校友会特别活跃。去年有个物流专业的创业小哥,就是通过校友会拉到第一笔投资。更绝的是他们有个"校友企业直通车"计划,毕业生开公司可以免费使用学校实验室三个月,这波操作我给满分!
(突然想到个事)去年帮朋友孩子选学校时,发现他们官网上公布的就业率和企业名单,跟实际采访的情况基本吻合。这点比某些只会做表面文章的学校强多了,至少数据没掺水。
最后说点得罪人的话:见过混日子的学生骂学校垃圾,也见过拼命三郎靠着学校资源逆袭。还是那句话,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,给你配齐了装备包,能不能打通关还得看自己怎么玩。反正我表妹现在月薪1万2,正琢磨着把母校推荐给她复读的表弟呢…